关键词:食品安全管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生产经营者自律;;阳信县
摘 要:食物是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和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金华“敌敌畏火腿”、“人造新鲜红枣”、宜昌“毒生姜事件”、上海“瘦肉精”和北京的“福寿螺”,以及媒体相继爆出的“福尔马林菜”“皮革奶”“潲水油”“塑化剂”等事件……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一方面引起了政府和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安定,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虽然我们的政府和专家极为重视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设,但仍不够完善。特别是从政府、社会、企业等综合角度入手针对某个县域进行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亟待加强。县级地区是食品安全管理的基层辖区,其食品安全关系到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创建和谐社会、加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基石。阳信县是山东省重要的肉牛养殖基地,有“中国第一牛县”的美誉,肉制品加工是该县重要的经济来源。2013年3月,该县因为央视曝光的“假羊肉”事件,暴露出严重的食品安全管理漏洞。本文以山东省阳信县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该县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社会共治为目的,在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科学理论,综合运用案例分析、统计分析法对阳信县食品安全管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阳信县食品安全管理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分散管理阶段(1982年—2009年)、第二阶段是统一与分散结合管理阶段(2009年—2013年)、第三阶段是逐步完善阶段(2013年—至今)。(2)从梳理阳信县食品安全监管主体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入手,以该县食品安全主要监管部门—阳信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例,对该县政府监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通过部门职能整合,组建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横向展开”“纵向深入”;拨付专项资金着力构建“县—镇—村”三级监管网络,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严格执行监管依据,保证程序规范;创新手段,提高有效性。并通过对该县2015年—2017年食品监督性抽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经过持续、长时间有效监管,阳信县食品安全虽然依旧存在隐患,仍需加强监管,但开始趋于好转。(3)对阳信县食品安全管理中社会监督状况分析表明:新闻舆论监督情况正在稳步好转;行业自治组织初步建立,但现阶段作用极微。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水平的提高,能够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进而迫使他们提高其所生产经营的食品的安全性;同时,消费者对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也提出一定的要求,促使其提升监管水平,保障食品安全。(4)通过对阳信县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食品生产经营者能够认识到发挥食品安全首席责任人义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限于自身学历、年龄、专业知识水平,需相关部门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其素质,保障所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性。(5)阳信县食品安全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政府监管方面,监管机制缺乏条理,存在监管漏洞和监管交叉点;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造成基层监管工作困难;基层监管人员普遍存在人员不足、学历水平低的问题;技术设施配备仍处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初级阶段。(2)社会监督方面,现阶段主要存在新闻媒体引导作用不够、消费者参与度不高和行业协会作用不明显的问题。(3)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方面,突出存在自律水平低、缺乏相应的信用系统、操作条件简陋的问题。(6)完善阳信县食品安全管理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明确完善阳信县食品安全管理的思路,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按照政府监管、新闻媒体监督、消费者参与、行业协会负责、食品相关企业自律的社会分工,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包括预防为主、风险防控、全流程监督和社会共同治理的食品安全管理新格局。二是提出进一步完善阳信县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1)政府监管方面:通过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提升基层监管专业水平、增强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提高该县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能力、拟定该县事故应急预案(食品安全)等方面夯实政府监管主体地位。(2)社会监督管理:通过正确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建立长期有效的消费者参与制度、积极培养社会自治组织等手段发挥社会监督的辅助作用。(3)食品生产经营者方面:确立食品安全首席责任人义务,通过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问题食品召回制度、完善食品相关企业科学质量管理体系、对食品行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措施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保障食品安全。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