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制品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021-08-30]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标准,采掘与冶炼业主要指对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挖掘的采掘工业,以及直接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生产、提供中间产品的原材料工业。具体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以及石油和煤炭加工、金属冶炼及加工等工业。采掘与冶炼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主要是资源、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们为我国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国采掘与冶炼业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加入WTO以来,我国采掘与冶炼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采掘与冶炼业企业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与市场,实现了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国际竞争经验的不足,采掘业跨国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使得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给我国采掘与冶炼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与2006年相比,2007年,受国际与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我国采掘与冶炼类企业竞争力在继续维持其强势地位的情况下,企业竞争力略有变化。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 [2021-08-30]
本文首先介绍了2012年以来我国黑色金属行业经济运行特点,其次对黑色金属行业上市的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了当前我国黑色金属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给出了对策建议。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21-08-27]
本文主要介绍了河曲县的交通运输和邮电发展概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河曲县交通运输和邮电业的规模小,水平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人民收入的增加,交通、邮电业生产力不断提高,业务总量不断增大,已成为河曲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21-08-26]
本章主要介绍了2004年交通运输形势及特点分析,2005年交通运输形势展望,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等内容。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21-08-25]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后期以及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台的涵盖风电、光伏、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领域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21-08-24]
产业集群的宏观演化规律有其内在的决定机制。技术(Technology)、需求(Demand)、资源(Resource)和制度(Institution)的共同作用,推动着产业集群的宏观演化,并使产业集群的宏观演化呈现两大基本规律:历时维度的代际规律和空间维度的中心—外围分布规律。本章将在产业集群历时演化分析和空间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以下两项研究:一是研究技术(T)、需求(D)、资源(R)和制度(I)之间的关系,构建产业集群宏观演化分析工具——TDRI模型;二是研究技术(T)、需求(D)、资源(R)和制度(I)对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影响。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医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21-08-24]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由于承担主体、组织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生存状态。在对这些平台进行量化评价的基础上,笔者选取了若干个典型案例进行模式分析,力图让后来者从中汲取经验。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 [2021-08-24]
本文根据基于量化评价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总结了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的十条对策。
[综合,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21-08-23]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高寒高海拔地区的不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践的调研,系统梳理了当前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工艺选择、实践模式和突出问题,从政府、社会、村民三个视角提出了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协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以治理效益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统筹“空间、资源、环境”,构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商业模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治理意识的对策思考。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综合] [2021-08-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协调城市圈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资源节约等方面工作的重要指导理念和推进途径。本研究从概念入手,分析成渝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在逻辑以及状况,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系,在借鉴国内城市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政策的基础上,从多元参与、府际协作、生态补偿等方面给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