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机械节能设计模式探讨
来源:纺织器材 发布日期:2015-10-20
为了解决纺织行业能耗高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纺织机械行业节能设计现状,提出了纺织机械节能设计的目标层次和技术路线;以梳棉机为例,探讨了纺织机械节能设计的模式和思路。指出:我国纺织机械行业节能设计可分为能效标签应用、行业能效指导、行业标准规范三个层次,可通过发布行业能效指导手册、推广能效标签等方法来推动纺织产业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认为研究纺织机械节能设计,对批量性纺织机械产品在企业内部实施能效标签制度
-
2014年纺机贸易格局分析
来源:纺织机械 发布日期:2015-10-15
最新国际纺织机械交货量统计数据(ITMSS)显示,全球纺机出口呈现下降趋势,该调查数据选自于110家纺机制造商的2014年调查(即第37次年报数据)。贸易数据囊括了纺机6个部分的数据,包括纺纱机、拉伸变形机、织机、针织大圆机、针织横机和后整理设备。
-
高勇:理清智能制造与普通装备的关系
来源:纺织机械 发布日期:2015-10-15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在《近期纺织工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分析》的主题报告中指出,目前行业运行平稳,但出口形势很严峻。总的看来纺织工业增速趋缓的态势近几年还会持续。高勇表示,目前在纺织各专业规划里,纺织机械、化纤、产业用纺织品这三个规划是最重要的纺机行业"十三五"规划要力争编制得更加精细和更具指导性。
-
新常态对垒智能时代
来源:纺织机械 发布日期:2015-10-15
10月份,对于我们《纺织机械》采编团队来说,真的是一个超级消耗体能和脑细胞的月份,大家始终处于"战斗模式"下。筹措两个多月的"2015中国纺机工业自动化高峰论坛"成功举行,中纺联"四展"、柯桥秋季纺博会、2015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以及中纺联"走出去"大会等等,各种行业活动都在这个时间段举行,同志们始终在记者、会务组织者两个模式下不停换挡,虽然忙得一塌糊涂,不过纺织机械微
-
聊城由甲百超plus机型获市场认可
来源:纺织机械 发布日期:2015-10-15
据悉,聊城由甲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在百超织机的基础上,推出了百超plus机型,并获得很好市场反馈。据介绍,百超plus织机是百超织机的升级增速产品,同时继承了百超织机的机械结构简洁、操作方便、性能稳定、节能等优点。百超-190织机经济转速500转/分,而百超plus-190织机经济转速达到560转/分。百超plus继承了百
-
智能纺织那些事儿
来源:纺织机械 发布日期:2015-10-15
智能化若不落地,不过是纸上谈兵的概念。如何"软着陆",如何"走得稳"?本期我们特邀纺织产业链上的专家,聊聊智能纺织那些事儿。智能&概念李毅:对于自动化、智能化的概念似乎一直模糊不清,到底这其中有何分别呢?邓晓巍:工厂生产线按照一定的节拍运转起来的驱动力实际上就是自动化系统,自动化就是让更多的生产工
-
天津宏大供天虹新疆项目首批设备发运
来源:纺织机械 发布日期:2015-10-15
日前,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供天虹新疆45万锭项目110台JWF1458外置式自动落纱粗纱机及JWF9562A粗细联输送系统首批货物发运。据悉,该项目总投资90亿元,共计300万纱锭,达产后可年产优质棉纱50万吨。今年7月15日,天津宏大与天虹签约,目前,项目涉及装备已陆续完工并发往新疆。
-
机器人产业的中国机会之我见
来源: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发布日期:2015-10-15
为何进入机器人行业慈星公司从建立至今已有十几年,最初做纺织行业自动化解决方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针织装备解决方案供应商,并在瑞士、意大利都设有研发中心。大众一直都觉得纺织机械比较低端,但其实它分很多不同的方向,慈星公司针织业务的自动化程度还是非常高的,也可以把这些机器设备称之为打毛衣的机器人。因为这些设备是生产毛衫的,设计师设计完成后,把程
-
切莫“智造”大跃进 2015中国纺机工业自动化高峰论坛精华报道
来源:纺织机械 发布日期:2015-10-15
10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2个谈判国在美国达成基本协议,这不仅会冲击现有全球贸易体系,更将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贸易转移效应,一定程度影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综合成本优势正以加速度消失。中国制造业"压力山大",纺织行业身处其中,也难幸免。如何充分参与全球高水平竞争?怎样才能更好整合内部资源、提质增效、拿出最精锐的力量突围?
-
“十三五”将推广6条智能生产线 全国针织行业智能制造现场交流会拉开行业“智造未来”序幕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发布日期:2015-10-12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智能化装备是纺织工业智能制造的重要方面。在经编领域,立体成型编织设备率先迈出了智能制造的步伐。早在2011年,常州市武进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高效织造智能化经编生产线"项目就成为国家"十二五"首批智能专项。经过4年的攻关研发,这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