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保质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现代面粉工业 发布日期:2018-10-15
影响食品品质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他们通过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变化影响食品的保质期。借助市场上常见的面粉、预拌粉及其面制食品的标签信息,阐述和探讨保质期的影响因素,有助于生产厂家科学合理地制定产品的保质期,有助于消费者全面理解包装上的配料表、营养成分、储存方法和保质期等信息。
-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计量学分析
来源:时代汽车 发布日期:2018-10-05
目的:了解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情况,明确该领域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提供参考。方法:以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为资料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新能源汽车消费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结果:共纳入新能源汽车消费论文71篇,合并关键词数为13个,期刊载文量相对不集中,作者分布广泛。结论:年度发文量自2010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其中以2017年最多。同时本领域研究重点和热点聚焦于新能源汽
-
几种汽车循环腐蚀试验方法对比分析
来源:上海涂料 发布日期:2018-09-30
介绍了汽车循环腐蚀试验机理,并对目前国内几种主要的循环腐蚀试验方法,包括大众汽车标准PV1210、通用汽车标准GMW14872、克莱斯勒汽车标准SAE J2334的腐蚀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三大循环腐蚀试验标准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准确把握试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将有助于试验更接近户外自然腐蚀状态。
-
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发布日期:2018-09-28
股利政策一直是公司内部人员和公司投资者关注的问题,容易就股利政策问题产生分歧,股利政策其实就是决策者如何把公司税后的收益在股东和留存收益之间做出合理的安排。但是,很多上市公司对股利政策的制定缺乏一种严肃的态度,往往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带有随意性,无法让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会使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很多监管上市公司的机构也会面临很多监管方面的困难。所以,为了上市公司未来长
-
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综合熵权法和VAR
来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发布日期:2018-09-26
对汽车销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基于传统的GRA和熵权法基础,对两种方法进行加权分析,选取出前5种主要影响因素,再构建VAR模型深入研究各个因素对汽车销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牵制,其中GDP和钢材产量对汽车销售量影响更明显,且随着年份的增加,影响更加显著。
-
抗凝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 发布日期:2018-09-25
目的分析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影响抗凝效果的部分因素。方法对2013年2月~2016年11月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80例患者采用自制的抗凝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学历和饮食习惯三组的抗凝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规律生活,定时定量服药,定期随访和药物组抗凝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铝合金汽车覆盖件冲裁毛刺高度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内燃机与配件 发布日期:2018-09-25
本文展开对铝合金汽车覆盖件冲裁毛刺高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铝合金汽车覆盖件冲裁的现状,以及影响冲裁毛刺高度的具体因素。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汽车行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繁荣趋势。目前,铝合金汽车覆盖件冲裁是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铝合金汽车覆盖件冲裁毛刺的高度,对汽车轻量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在研究中首先对铝合金汽车覆盖件冲裁毛刺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同时,重点研究铝合金汽车
-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技能培养途径探讨——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
来源: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发布日期:2018-09-25
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绿色技能培养面临的问题,高职学生绿色技能培养的影响因素,依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绿色技能的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发布日期:2018-09-25
目的了解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宣传食品添加剂知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4 575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并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4 408份有效问卷中,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总体关注率为85.5%,其中女性的关注率(88.1%)高于男性(82.7%),21~30岁年龄组受访者的关注率(88.2%
-
中国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食品工业 发布日期:2018-09-20
食品安全状况下降会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平衡,食品安全满意度能有效反映食品安全现状,因此探究食品安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分析中国食品安全满意度的研究现状,总结发现人口学特征、政府监管、有害物质、食品质量、舆论监督、不安全食品经历、地域差异及受试者的主观因素等方面均对中国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存在影响,但不同研究结论之间存在差异,进行学科交叉、资源共享或可帮助建立全面、有效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