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应用
来源:居舍 发布日期:2024-09-1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和能源危机。而目前传统的建筑模式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以及污染物排放都会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节能减排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建筑应运而生,其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于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同时也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城市建筑空间 发布日期:2024-06-25
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建筑设计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产与生活需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时刻加强对建筑设计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的重视,科学使用环保材料也逐渐成为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此,有针对性地从面向绿色建筑材料运用的建筑设计特点、面向绿色建筑材料运用的建筑设计原则、面向绿色建筑材料运用的建筑设计方法探析3个层面展开细致分析,以期为绿
-
建筑设计中新型生态建筑材料运用分析
来源:城市建筑空间 发布日期:2024-06-25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施工材料的要求不断更新。通过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在建筑项目中的应用,能显著提高项目的施工效率,在减少企业成本支出的同时,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促使建筑企业能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新型生态建筑材料,阐述建筑设计中新型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负建筑观念研究
来源:居舍 发布日期:2024-05-28
本文基于隈研吾“负建筑”的建筑理念对其设计手法在体量、空间、材料、光线上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索。隈研吾作为日本建筑界“新弥生派”的代表,其以“负建筑”和“反造型”的代名词被大众广为熟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通过探索隈研吾的设计思想、设计手法以及对传统材料的运用可以进一步学习建筑与场地、环境、人的关系,并分析“负建筑”在当今时代对建筑领域的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发布日期:2024-05-15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建筑设计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策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建筑设计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它们对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本研究发现不同的建筑设计策略在不同城市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同时,政府政策、技术进步和社会意识也是影响建筑设计策略实
-
论低碳理念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来源:石材 发布日期:2024-05-05
随着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低碳理念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渗透。在建筑设计领域,低碳理念的运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可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舒适性,本文分析了建筑设计中低碳理念的特征,并阐述了低碳理念下的建筑设计策略,包括优化建筑布局、精细化设计、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利用绿色建材等。
-
“U形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的艺术张力探究 以湖南省建院·江雅园办公楼设计为例
来源:室内设计与装修 发布日期:2024-04-28
以湖南省建院·江雅园办公楼为例,剖析“U形玻璃”在该项目中的成功用法,全面阐述U形玻璃这一在我国使用年限并不久远的建筑材料的效果属性,从功能性、技术性和实际可行性着手,探究材料选取和材料表现方式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以期为后续类似建筑设计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
-
建筑材料视角下常州留青竹刻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 发布日期:2024-04-25
留青竹刻作为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虽然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但由于其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缺少关联,也难逃逐渐没落的命运。在分析留青竹刻传承现状的基础上,从建筑材料的角度对留青竹刻发展进行构思,提出了当代语境下,留青竹刻作为建筑创新材料的应用,并分为基本材料、装饰材料与陈设材料三个板块展开探讨。
-
绿色低碳理念下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建设科技 发布日期:2024-04-25
为使建筑设计更好地适应当前行业的发展需求,本文在简单介绍绿色低碳发展意义的基础上,从注重环境属性、使用绿色建材、高效利用材料、高效利用空间、利用清洁能源、做好景观绿化、融合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合理可行的建筑低碳设计策略,以期使建筑项目实现预期的低碳设计目标,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
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建筑设计——以金华开发区共富驿站为例
来源:浙江建筑 发布日期:2024-04-25
以金华开发区共富驿站设计为例,探讨建筑可采用固碳材料、循环设计原理、可再生技术等方式,并结合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研究,实现不同程度的零碳排放、负碳排放效果,为未来更多的低碳建筑设计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