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结构性竞争的理论内涵及框架构建
新时代背景下医疗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凸显。以优化结构来化解矛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必然选择,其关键在于实现医疗供给体系供给的多元化,形成转型升级的多元化结构性竞争格局。本研究提炼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结构性竞争生成逻辑,探索构建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结构性竞争的理论框架。
-
各省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政策的比较分析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各省“两票制”政策的实施方案、意见、细则及相关文件进行归纳总结。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份中已有25个出台了“两票制”实施文件;各省对“两票制”的界定总体上向国家版《实施意见》靠拢,但也存在个性化界定;“两票制”的实施尚停留在药品领域。完善“两票制”政策需要细化执行细节,组建省际联盟、扩大实施领域;落实“两票制”政策要加强多部门协作和票据管理,同时循序渐进。
-
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研究
随机抽取广西崇左市27家基层医疗机构,分析其基本药物供保障情况。结果显示:样本机构在药品采购中基本药物占比较高,基本药物的配送率也较高,但仍存在部分药品不配送和配送不及时等短缺情况,且基本药物的配备大多集中在少数大类药物,其他药物配备品种较少。因此,有必要健全药品短缺上报平台,科学评估药品生产配送企业服务能力,引入第三方物流保障药品配送,从而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
一个贫困县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引致的医疗机构损益研究
目的:分析基本药物制度引致的医疗机构的损益。方法:以我国西部某贫困县为样本地区,采用现场调查法收集资料,选取2009年为基准年,比较分析样本地区全部政府办医疗机构在2010—2015年间由于药品政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财政补助调整所造成的损益及损益率。结果: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医疗机构整体得益,且其得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得益率从2010年的-2.15%增长到2015年的47.70%;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各自损益的归因各不相同,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得益主要归因于政府补助调整,而县级医院得益主要归因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结论: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对于调整医疗机构损益来源的构成有一定作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确保医疗机构平稳运行和发展,着重调整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价格。
-
新医改前后四川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公平性研究
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四川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按人口、地理配置的公平性。结果显示,新医改后四川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按人口分布公平性得到优化,但是按地理分布不公平形势依然严峻。建议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开指导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的设备配置;全面推广区域协同服务和第三方服务,促进设备共用共享,缩小不同经济地区医用设备配置水平的差距。
-
我国居民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我国居民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建议。结果显示:保险类型、性别、年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等11个变量,均在显著水平为1%时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居民的住院服务利用。
-
慢性病长处方政策对居民就诊费用及行为的影响
通过设立干预组、对照组,分析慢性病长处方政策对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基金的影响。结果显示,慢性病长处方政策能引导病人至社区就诊,提高医保基金效率;但是对降低复诊率影响不大;政策执行过程也面临部分细节问题,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政策支持不明朗、政策覆盖疾病范围过窄等,从而影响医务人员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建议进一步加大医保预算对慢性病长处方的支持,扩大慢性病长处方的疾病及药品范围。
-
贫困基线、住院决策与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基于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集,以贫困基线为主要控制变量,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就医行为、健康管理与经济水平等变量对住院决策与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贫困人群住院选择概率低于非农贫困人群;就医交通成本、家庭收入、自评健康改变及主观生活水平对患者的住院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差异化的医保报销方式对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影响高度显著,即时报销对贫困人群就医需求有明显拉动效应。因此,可从改革医保报销制度,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及合理配置区域卫生规划等方面,努力降低个人现金卫生支出。
-
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研究
基于卓越绩效模式(PEM)理论体系和我国公立医院实际,从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阶段构建了绩效管理体系,旨在给出相对清晰、可操作的绩效管理计划,将医院的战略目标落到实处,同时解决医院绩效管理对社会责任的忽视,努力实现医院远景规划。
-
药品购销“两票制”推行中的难点研究
药品购销“两票制”的推行有利于压缩药品流通环节、提高产业集中度,但实际推行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及困难,尤其是票据管理中的难点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探讨解决的具体方法。
-
我国基本药物循证遴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的:建立我国基本药物循证遴选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文献学习建立初步指标体系,经专家论证后,对指标进行调整,构建最终指标体系;(2)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调查法,由专家对指标所构成的判断矩阵进行两两打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对一级指标作出调整,同时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提高其可操作性,最终建立的指标体系中包括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8个。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价基本药物目录收录的药品,为我国遴选基本药物目录的专家提供遴选证据。
-
公众对中医服务感知价值与就医意愿调查及对策研究
目的:了解公众对中医服务感知价值、信任感及就医意愿情况,探讨感知价值、信任感对就医意愿的影响。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参考抽样和方便抽样回收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结果:97.33%的调查对象接受过中医服务,以中药治疗为主,比率高达85%,针灸、推拿、拔罐等项目利用率较低;公众对中医的信任感评价得分为4.16(最高5分),处于较高水平;而对中医服务功能价值、经济价值和时间价值的感知评价分别为3.84、3.42和3.09,处于中等水平;公众对中医服务感知功能价值(b=0.398,P=0.000)、感知时间价值(b=0.319,P=0.000)和感知经济价值(b=0.173,P=0.000)正向影响其就医意愿。结论:中医服务公众接受度较高,但各服务项目利用不均衡;公众对中医的信任感较高,但中医服务感知价值无明显优势;公众对中医服务感知价值、信任感正面影响公众就医意愿。
-
中国医改前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变动分析
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受限因变量Tobit回归模型,测算我国医改前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结果显示:医改后,基层医疗机构技术进步的改善使全要素效率有明显提升,且东部地区上升最大,这主要依托于东部地区发达的经济水平;从影响因素来看,政府卫生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是医改后影响机构效率的主要因素。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化建议。
-
远程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通过文献回顾、实地调研以及典型访谈,找出我国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构建远程医疗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得出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排序:响应性、远程医疗设施、医务人员态度、远程医疗收费、安全性、异议处理、医务人员水平,最后提出相应对策。
-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溶出度试验方法的探讨
通过分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采用的溶出度试验方法的现状,比较美国药典和中国药典中的溶出度试验方法,重点介绍美国药典中的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开发与验证,以期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供适宜的溶出度试验方法。参照美国药典相关要求构建溶出度试验方法可有效提高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合规性和效率。
-
药品流通“两票制”效果及对策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理论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药品流通“两票制”政策下,新的药品配送模式各环节交易成本的构成和控制措施,认为后续政策宜维持当前药品市场的稳定,以减少事前交易费用。同时,应继续完善药品流通行业行为,规范和健全相关法律,并将我国药品流通市场特殊性纳入政策完善的考虑范围,减少事后交易费用。
-
PPP模式在中国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运用
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关于公私合作(PPP)在医疗卫生服务中运用的文献基础上,阐述了PPP模式的基本内涵,介绍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应用实践,指出了公私合作过程存在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风险分担不健全、公益性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医疗卫生领域PPP模式建设的建议。
-
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比较研究
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有:整合照料、联合运行、支持辐射和社会兴办。这四种模式各有其特点与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与不足。通过梳理以北京、重庆、湖南、浙江等地为代表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情况,对其服务方式和相关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发现这几种模式普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