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与生命周期评估的可持续性机械设计
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机械设计需转型以降低环境影响并提升资源效率。探讨生态设计原则与生命周期评估(LCA)在实现设计可持续性中的应用。首先强调在设计初期考虑材料选择、能源效率和系统整合等生态原则的重要性。接着,通过LCA工具量化从原材料到废弃各阶段的环境影响,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LCA结果优化设计。最后讨论实施中的挑战与对策,工程领域的可持续性设计提供策略和参考。
-
智慧工地技术在建筑施工起重机械设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智慧工地技术越来越成熟,建筑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建筑施工中,起重机械设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其安全管理受到施工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建筑施工中,如何将智慧工地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中起重机械设备管理中,以提高其安全性,是目前建筑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智慧工地的相关知识,介绍了智慧工地技术的作用,分析了起重机械设备管理中智慧工地技术的应用问题,探讨了在建筑施工起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中智慧工地技术的应用。
-
工程施工现场机械自动化监控技术研究
当今科技的发展已推动工程施工现场的自动化监控技术得到大面积的应用。自动化监控技术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更进一步研究应用中的手段,如传感器技术与无人驾驶等关键技术,都有详尽的叙述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运用这类自动化监控的尖端技术,使工程施工效率与安全性得以极大提升,人力消耗也得以显著降低,施工品质也因此上升。提出了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以期为工程施工现场的机械自动化监控技术的应用与进步,供给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
改良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氧合指数及皮肤压力性损伤的效果观察
目的 评估改良俯卧位通气(PP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氧合指数及皮肤压力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1日—2023年6月3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ICU收治的56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俯卧位通气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改良组,各28例;根据治疗时间又各分为6 h组和12 h组,各14例。常规组每隔2 h改变头部方向1次,治疗结束后还原平卧位;改良组每隔2 h交替翻身,治疗结束后还原平卧位。对比各组干预前后氧合指数、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压力性损伤严重程度。结果 各组干预后氧合指数均高于干预前,改良12 h组、常规12 h组干预前后氧合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6 h组、常规6 h组干预前后氧合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改良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常规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92.86%(26/28)高于改良组的67.86%(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6 h组、常规12 h组、改良6 h组、改良12 h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85.7%(12/14)、100%(14/14)、57.14%(8/14)、78.57%(11/14),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6 h组、常规12 h组、改良6 h组、改良12 h组压力性损伤压力性损伤发生部位分别为21、58、14、36处,评分分别为(1.71±1.33)、(7.14±3.21)、(1.43±1.55)、(3.14±2.11)分。常规组压力性损伤评分(7.35±3.92)分高于改良组的(4.00±1.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组压力性损伤发生部位数量、压力性损伤评分均高于6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12 h组压力性损伤评分高于改良12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6 h组压力性损伤评高于改良6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V干预12 h可有效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但长时间PPV增加了压力性损伤的风险;改良后的PPV可减少因长时间PPV而造成的压力性损伤。
-
基于动力学模型优化PSO-RBF神经网络的水下机械臂控制
随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增加,对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我国在海洋探测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复杂的海洋环境和海洋主权保护的挑战。研究聚焦于智能化水下机器人-机械臂系统UVMS的研究。基于Lagrange法和Morison方程,精确建立了六自由度水下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轨迹跟踪的准确性,采用了适应值优化的PSO粒子群算法结合RBF神经网络,并将其应用于水下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中。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PSO-RBF神经网络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较传统PID及RBF神经网络算法提前约0.3 s和0.1 s确定控制参数,提前达到稳定状态。
-
机械类专业高校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思考
针对机械类专业高校教师行业领域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改善教学实效等问题,对机械类专业教师开展企业实践锻炼进行了探讨。
-
地下洞室有限空间内施工机械调度优化仿真
水利水电工程的地下洞室,常常由于施工空间受限,严重影响洞内施工机械调度和协同。本文通过建立工期最短、成本最小的双目标优化函数,剖析地下洞室机械数量、工序时间、工序逻辑等约束,通过AnyLogic仿真平台构建基于多智能体的有限空间地下洞室施工仿真模型,模拟复杂施工流程和施工机械的排队服务过程,解析施工机械在运行过程中的并行操作与潜在冲突,针对施工机械数量的变量调整,仿真对比不同机械配置下的施工进度与成本,验证施工机械调度优化方案。引江补汉输水隧洞实例分析表明:25m3自卸汽车为最优装载量,且随着隧洞掘进深入,有限空间内自卸汽车最优清碴数量呈现动态递阶减少趋势,而非有限空间内呈现动态递阶增加趋势;优化后与原方案相比工期提前149.3天,费用节约3502万元,为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
-
玩具机械设计制造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于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数字化工具在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以及数字化生产线如何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同时,也关注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新技术如何助力玩具制造的智能化转型与绿色化发展。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剖析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策略,探讨其在提升产品设计效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具体作用。通过梳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脉络与最新进展,分析其在玩具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具体应用,为玩具机械设计制造行业提供具有学术深度和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推动玩具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
VR技术在机械加工仿真教学中的应用
阐述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机械加工仿真教学中,综合应用虚拟现实仿真加工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像图形处理技术,构建机械加工中的教学场景。实践证明,应用虚拟仿真教学的效果良好。
-
个体化肌力康复训练处方在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个体化肌力康复训练处方在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ICU护理,研究组患者则由医护人员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评估,以评估结果为指导制订个体肌力康复训练处方,对比两组lovett肌力分级情况、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再插管率与气管切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Ⅰ、Ⅱ、Ⅳ、Ⅴ级占比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差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改善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插管率与气管切开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肌力康复训练处方可有效改善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肌力,缩短机械通气与ICU入住时间,减少并发症。
-
不锈钢围护结构自动焊接机械臂的稳定控制技术研究
为了提高不锈钢围护结构自动焊接机械臂的稳定性和效率、解决高密闭生物安全试验室建造过程中的无焊接装配式墙体的密封性问题,研究了一种不锈钢围护结构自动焊接机械臂的稳定控制技术。通过分析机械臂的位姿、弹性变形及能量状态,求解动力学特征值,进而获取精确的机械臂动力参数。在此基础上,构建阻抗方程以精确描述机械臂与不锈钢围护结构间的交互关系。基于阻抗方程,建立强制稳定控制函数,以分析不锈钢围护结构自动焊接机械臂质量块的动能,从而改写阻抗强制稳定控制函数。计算阻抗控制律,以实现不锈钢围护结构自动焊接机械臂的强制稳定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强制稳定控制后:机械臂关节角度响应与期望值误差小于1°;末端振动量的最大值降低到了0.023 m、最小值则降低到了0.008 m;在作业时间为25 s时即可使机械臂接触力保持恒定。该技术可有效降低机械臂末端振动量,并使接触力快速保持恒定状态。该技术提高了不锈钢围护结构自动焊接机械臂的稳定性和效率,应用效果较优。
-
稀土钡铜氧化物闭环超导葫芦形环片堆叠磁体的机械特性分析
【目的】高场超导磁体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但第二代高温超导磁体由于焊接技术尚不成熟,无法实现持续电流模式运行。稀土钡铜氧化物(rare earth barium copper oxide,REBCO)闭环超导葫芦形环片堆叠磁体可实现无阻闭环运行,经验证有磁通密度放大和磁通累加的功能,具有高磁场输出的潜质。因此,研究该磁体在大电流、高磁场运行环境下能否维持稳定很有必要。【方法】通过建立REBCO闭环超导葫芦形环片堆叠磁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场冷励磁方法下的电磁响应和应力应变分布情况。【结果】堆叠磁体的单位体积电磁力由圆环的内径向外径逐渐减小,两端层数最大单位体积电磁力较高,而中间层数较低,呈现出“U”型分布特征。此外,应力较大的区域出现在磁体的连接桥部位及圆环与桥的连接部分,此区域易发生形变,是潜在的失超风险区域。【结论】磁体的应力应变分布特征分析,对改进葫芦形双孔闭环超导片的几何形状和堆叠磁体的结构具有参考价值,对磁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
逆向工程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逆向工程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对农业机械零部件、结构和性能进行逆向设计、优化和分析,可以有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开发成本,实现创新设计。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逆向工程技术在农业机械零部件设计、结构优化和性能分析与仿真中的应用流程和优势。同时,探讨了逆向工程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面临的挑战,如结构复杂性、工作环境恶劣和功能多样性等因素带来的数据处理、采集和建模难度。最后,展望了逆向工程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发展前景。逆向工程技术以实物为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数字化测量和建模,获取产品的几何信息和设计数据,为产品的优化、再设计和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将探讨逆向工程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现状、优势和挑战,为推动农业机械设计的进步提供参考。
-
基于机器学习的旋转机械故障识别算法的输入特征综述
机器学习理论的不断应用,推动了故障诊断深入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算法种类繁多,输入特征形式多样,为深入理解各种特征形式的作用效果,结合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对机器学习算法的输入特征形式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将其分为数字特征形式和图像特征形式两大类别,分别论述了统计特征、信息熵、时频图特征参数和灰度图、格拉姆角场图像、谱峭度图、小波系数矩阵、时频图特征形式的基本生成原理、应用现状以及优缺点,最后对基于机器学习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
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探讨
目的 分析重症呼吸衰竭应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收诊的90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为探讨主体,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45例,接受有创机械通气)、观察组(45例,接受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血气指标、肺功能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7.78%高于对照组的84.4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7.12±1.31)d、给氧时间(11.26±2.71)d、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17.88±3.51)d、总住院时间(20.62±4.77)d均短于对照组的(15.74±3.55)、(18.72±4.32)、(29.02±4.23)、(36.79±4.93)d(P<0.05)。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PaO2(85.67±4.35)mm H(1 mm Hg=0.133 kPa)、pH(7.37±0.08)高于对照组的(81.33±4.12)mm Hg、(7.25±0.03),PaCO2(42.03±2.11)mm Hg低于对照组的(45.32±2.32)mm Hg(P<0.05)。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呼气峰流速(PEF)(371.56±15.21)L/min、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3.25±0.32)L优于对照组的(312.56±15.82)L/min、(2.30±0.26)L(P<0.05)。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12.21±3.02)分、PSI评分(41.75±4.1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5.24±3.16)、(47.02±4.61)分(P<0.05)。结论 在治疗重症呼吸衰竭时,采用有创及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的方法可以优化血气指标和肺功能,提升抢救成功率的同时,还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提升预后效果,值得借鉴与学习。
-
数控机床机械加工效率提升技术研究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必要通过科学运用数控加工技术提高机床机械加工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推动国家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基于此,从数控加工技术运用、机械加工工艺改进、数控编程创新、刀具选用和信息技术融合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升数控机床机械加工效率,助力机械加工制造业生产技术创新发展。
-
C反应蛋白/白蛋白联合综合脱机指数对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的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联合综合脱机指数(IWI)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2022年4月至2024年5月行有创机械通气的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235例,以撤机结局将患者分成撤机成功组、撤机失败组。对比撤机失败组与撤机成功组临床资料、CRP/Alb及IWI,分析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CRP/Alb、IWI及二者联合对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撤机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 235例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中,撤机失败率为20.85%(49/235)。撤机失败组年龄≥60岁、机械通气时间≥14 d、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例数占比,撤机前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CRP/Alb高于撤机成功组(P<0.05),撤机失败组IWI低于撤机成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14 d(OR=4.133,95%CI:2.175~7.854)、CRP/Alb (OR=3.747,95%CI:1.972~7.121)、合并MODS (OR=2.757,95%CI:1.451~5.239)为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IWI(OR=0.243,95%CI:0.128~0.463)为保护因素(P<0.05)。CRP/Alb、IWI及二者联合预测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撤机失败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5、0.799、0.905(P<0.05),且二者联合的AUC值高于CRP/Alb、IWI单独预测的AUC值(P<0.05)。结论 撤机前CRP/Alb、IWI在预测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撤机失败中具有重要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比单独指标的预测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