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报告题录
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017年第1期)
(报告加工时间:2016-12-26 -- 2017-01-02)

投资分析报告

  • 石油化工行业:石脑油裂解乙烯价差持续扩大,建议关注油气改革概念-每周动态跟踪
    油价:上周油价稳定。至 12 月 23 日收盘,Brent 原油期货收于 55.16 美金/桶,较上周末下降 0.09%;NYMEX 期货价格收于 53.02 美金/桶,较上周末上涨 2.16%;周均价分别为 54.99 和 52.56 美金/桶,涨跌幅分别为 0.1%和 1.2%。美元指数收于 103.03,周涨跌幅+0.24%。
  • 石油化工行业:油价上涨产业链梳理及投资推荐-深度报告
    油气企业的资本开支与原油价格直接相关。
  • 基础化工行业:长鞭效应凸显,周期品迎大机遇-2017年度投资策略
    但是在 70 年代之后,世界开始变得尤其复杂,第五波康波出现了明显的全球化特征,更多的要用共生模式来解释,从而世界的低通胀主要靠共生模式中中国的低成本来承担,这是在 2010 年代流行的一种低通胀的解释,但当 2012 年大宗商品出现牛市头部之后,虽然全球的共生模式依然存在,但世界经济进入通缩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全球化分工并不改变周期的秩序,自英国工业化以来,就不断有新的国家和人口被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但这并不改变周期波动的本质。
  • 石油开采行业:特朗普进口税政策提案或施压美国原油进口量-每周油记
    在市场还在回味 OPEC 的减产协议的当口,我们发现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的部分政策提议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场。就目前的数据来看,我们认为值得引起场内投资者重视的就是美国原油进口量的潜在变化:美国国内炼油厂商似乎正在显著加快进口原油的步伐,特别是目前在美国德州炼厂集群毗邻的墨西哥湾沿岸的等待原油装卸的油轮总原油装载量达到了近几个月以来的最高点。
  • 基础化工行业:农化景气周期有望开启;布局新材料国产替代领域-2017年度策略
    2017 年我们继续从行业周期性和成长性两个维度挖掘投资机会,  周期端建议关注有望受益于农产品价格复苏的农药行业;成长端建议关注国产替代加速所带来的上游新材料投资机会,包括液晶显示材料和汽车尾气催化材料两大子板块。
  • 石化化工行业:国企混改迎大潮,重组资产加速时-中国化工集团2017年展望
    中国化工是化工类央企集团中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企业,具有较大的国有资产证券化潜力。2013 年依赖公司在资本运营、海外并购和国内业务整合方面有多个资本运作:化工科研院旗下的天华院已注入“ST 黄海”并更名为“天华院”,蓝星旗下的安迪苏已注入 “st 新材”并更名为“安迪苏”,蓝星旗下蓝星东大已注入“沈阳化工”,出让“黑化股份”被民营航企安通物流借壳即将完成。公司转让“河池化工”部分股权已经过户登记手续;正在筹划以色列ADAMA 公司注入“沙隆达”,先正达收购后不排除也与“沙隆达” 整合。

综合分析报告

  • 2015年中国电石市场分析及前景展望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石生产国和消费国,其产能过剩的局面存在已久。截至2015 年底,中国电石产能达到3800 万吨/年,供应量达到2584 万吨,表观消费量达到2571.0 万吨。随着国家过剩产能退出机制的出台,一些没有资源优势的企业逐渐被淘汰,电石产能新建和退出相互抵消,形成动态平衡。预计到2017 年我国电石产能将达到4000 万吨/年。电石需求的增长主要受下游PVC 消费增长的拉动,但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近几年增长过快,透支了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PVC 的消费增长趋于缓慢。
  • 液化石油气定价机制与单体组分深加工探讨
    炼化企业副产的液化石油气(LPG)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碳四深加工是提升LPG 价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碳四组分深加工发展很快,但目前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不利于深加工的健康发展。文章分析了各种因素对LPG 价格的影响,提出了改进LPG 定价方式、实现上下游双赢的途径。
  • “十三五”时期中国石油市场体系建设探讨
    建立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势在必行。中国石油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要素市场极不发达,产品市场单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市场化程度低。建立和完善要素市场以及市场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中国石油市场体系建设最紧迫和最艰巨的任务。建议加快建立和完善石油矿权市场、石油金融市场、石油技术市场和石油信息市场,加快推进石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
  • 中国石油油气开发业务:形成效益发展的强大合力
    即将过去的2016 年是中国石油开发史上最具挑战的一年。面对国际油价持续低迷、资源劣质化加剧、折旧大幅增加,天然气下游销售不畅等严峻形势,中国石油直面挑战,大力实施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措施,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效益开发,持续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 石油公司半年报哀鸿遍野,明天会怎样?
    8 月份以来,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陆续发布了公司的半年报,低油价“寒冬”的影响在世界各大国际石油公司的上半年业绩中显现得一览无余。然而如果能坚持在“寒冬”强身健体,或许在当前存在着的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机会下,春天并不遥远。
  • 新形势下深化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
    本文从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剖析出发,提出实现市场化的目的、基本条件、市场竞争有效的前提和需要的规则等,指出目前学术界对市场化改革认识中的偏差与不全面之处。通过对我国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现状及突出问题的分析,结合理论研究的结论及我国油气行业实际,充分考虑行业特殊属性,提出强化市场化改革顶层设计、坚持渐进式的改革路径、建立油气市场定价机制和完善市场监管等相关建议。
  • 七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7 月,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走势继续分化。全国油气生产保持正常,主要化学品增长缓中趋稳,价格继续回升,市场供需基本稳定,行业效益整体上延续稳中向好势头。但是,油气开采业和部分过剩行业利润持续恶化;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扩大;化工市场进出口压力依然很大。
  • 天然气价格市场化迈大步——对《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的解读
    新办法规定,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在核定准许成本的基础上,通过监管管道运输企业的准许收益,确定年度准许总收入,进而核定管道运输价格,并采用“入口/出口价格法”具体测算管输服务定价。
  • 加快从炼油大国向炼油强国的转变步伐
    必须抓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时机,瞄准世界前沿,通过技术创新支撑炼油产业转型变革,向高端迈进。
  • 环己酮生产现状及下游产业链分析
    我国环己酮生产和需求增长较快,2011—2015 年环己酮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7.8%和18.1%,2015 年我国环己酮生产能力和产量分别为3 650 kt/a 和2 841 kt,其中88%的产量用于己内酰胺和己二酸的生产,溶剂、防老剂、交联剂等其他产品约占环己酮总消费量的12%。己内酰胺是我国环己酮的最大下游产品,2015 年我国己内酰胺生产能力为2 350kt/a,产量为1 782 kt,产能过剩风险加剧;己二酸是环己酮第二大消费领域,2015 年我国己二酸生产能力为1 970 kt/a,产量为1 138 kt,产能过剩较为严重。国内环己酮已经呈现产能过剩态势,建议未来应增加出口,拓展国外市场;加大环保清洁工艺的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协调上下游发展,开发其下游市场。
  • 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在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国生物柴油产业自2004 年以来发展迅速,最多时约有150 家生产企业,产能约350 万吨。目前因市场与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普遍遇到经营困难,仍在运营的企业不足50 家,实际产量不足60 万吨/年。生物柴油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并且是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问题的有效途径,应坚持既定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开展生物柴油封闭销售试点,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生物柴油产业走出一条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 页岩气开发撬动装备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亟须改变严重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而页岩气开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担纲页岩气开发的我国油气装备业,也应紧锣密鼓、快马加鞭。
  • 燃料油添加剂市场“火”越烧越旺
    未来,2016~2020 年,全球燃料油添加剂市场的销售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5%。由于对清洁、节能的燃料油的需求,增长所导致的相关技术革新趋势将作为燃料油添加剂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 “两化”深度融合助推中国石化转型升级
    “十二五”以来,中国石化信息化工作实现六大突破,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果没有您需要的报告,您可以到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http://hybg.hbsts.org.cn )查找或定制

如果您在使用中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反馈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