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中医药人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目的:了解安徽省中医药人才发展的现状,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方法:通过专家会商和群组深入访谈等方式开展现场调研。结果:通过上一阶段的努力使得该省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趋于合理,但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准入、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结论:中医药人才的发展需要各部门的重视与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从宏观政策和微观管理方面做好科学的规划和认真的落实。
-
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可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现阶段,新农合制度实施过程中已经取得良好成效,但同时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已经参合的农民容易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医疗预防机制较为缺乏,以及新农合制度资金的筹集水平不够高。针对这些情况,需要积极采用有效方式,完善新农合制度,这样才能够有效发挥该项制度的作用和优势,逐渐提升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
-
试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理念与现实策略
文章从改善医保管理能力视角,探讨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管理中应秉承的四大理念——公平、秩序、服务导向和精细化管理,以及由其指引下的六大策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重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设计、合理分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改善供方监管效率、引导参保人就医行为形成分级诊疗格局和推进信息化进程。
-
衢州市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础评价与发展对策
目的:了解衢州市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础现状,探讨科学规范推进健康城市工作的对策建议。方法:采用全国爱卫办《健康城市评价指标》,由衢州市爱卫办组织参与健康城市建设有关部门和单位填写。结果:衢州市健康城市建设具有较好的实践基础,同时存在突出问题。结论:应通过制定引领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加强宣传交流,启动并逐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
甘肃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效率研究
目的:对甘肃省14个地州市卫生资源公平性和效率进行研究,为甘肃省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方法:运用基尼系数分析甘肃省卫生资源配的公平性;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甘肃省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该省卫生资源公平性的人口分布优于地理分布,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总体不高,DEA弱有效市有3个,DEA有效市有4个,DEA无效市有7个。结论:政府应重视资源配置的地理分布公平性,增加卫生资源投入,优化调整资源结构,改进医院管理水平,以促使卫生资源的公平有效利用。
-
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院病案管理的影响
目的分析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院病案管理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12月的病案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于上半年采用常规管理模式,下半年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随机抽取前后的3000份病案资料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模式下质量合格率、缺页缺项发生率等指标;同时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结果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质量合格率由上半年的86.1%(2583/3000)提高到97.8%(2934/3000),缺页缺项发生率由上半年的15.57%(467/3000)下降为3.57%(107/3000);下半年发生医疗纠纷2起,发生率为0.067%,上半年发生28起,发生率为0.933%,下半年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上半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4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实施精细化管理之后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改善,对比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青岛市大病医疗救助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目的:评估青岛市大病救助政策实施成效,为青岛市政策改革提供建议。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肝癌作为病种代表,实证分析大病救助政策实施对患者和医疗保险机构的影响,评估政策实施成效。结果:政策出台后,肺癌患者的自付比降幅为40.57%,范围内基金支出的压力显著降低;肝癌患者的自付比降幅为7.13%,范围内基金支出的压力并未得到有效缓解。结论:青岛市大病救助政策不仅减轻了重大疾病或罕见病患者的医疗负担,而且实现了医保基金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基金的使用效率。
-
按人头支付政策干预前后医疗服务供需双方满意度变化分析
目的: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人头支付政策干预对供需双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2011—2015年浦东新区按人头支付干预前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方和需方满意度相关数据,评价政策干预前后供需方满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对象满意度和卫生技术人员满意度评分均高于99分,按人头支付政策干预后,不同卫生服务提供机构的供需方满意度评分的离散度越来越小。从2011—2015年的波动变化来看,2012年实施按人头支付政策干预当年的供需方满意度均为最低,其后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按人头支付政策总体未影响服务对象满意度;卫生技术人员满意度经历“阵痛”后呈波动上升趋势。
-
我国卫生总费用筹资的结构性特征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较分析
本文依据我国2003—2015年卫生总费用的基础数据,比较新医改前后卫生总费用筹资的结构性特征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分析了新医改前后卫生总费用筹资的总体水平、筹资结构变化的合理性、总体发展趋势的可持续性及其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发展变动特征。研究发现,新医改之后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个人卫生支出增长率仍呈上升趋势,政府医疗保障支出的增长对个人卫生支出的替代水平有限,人均个人卫生支出增长率超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看病贵”问题仍然非常突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医保基金专业化建设,提高医保基金控费能力等建议。
-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完善
先进的医疗设备不仅可以体现医院的实力,为之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是医疗科研、临床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医疗设备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做好预防性保养尤为重要。该文结合目前国内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现状及维护管理现状,全面梳理医疗设备管理环节,帮助建立更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及预防性保养意见,以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行、排除安全隐患、降低维修成本、控制医疗风险。
-
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因病致贫对象界定方法研究——基于湖北省M市实证
目的:验证基于重特大疾病相对费用理论,以灾难性和致贫性卫生支出方法为核心的因病致贫对象界定思路的效果。方法:通过实证分析灾难性和致贫性卫生支出的改进方法与理论方法之间的差异,同时将界定出的因病致贫对象与实际救助情况比较分析界定效果。结果:调查地区住院患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比例约20%,并呈现出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聚集性。致贫性卫生支出发生比例约12%,主要聚集在贫困线边缘家庭。而实际上基于灾难性和致贫性卫生支出方法界定的因病致贫家庭中有70%并未得到医疗救助。结论:基于重特大疾病相对费用理论和灾难性、致贫性卫生支出方法的因病致贫对象界定方法对于我国重特大疾病因病致贫医疗救助对象的界定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分组改进方法在保证界定效果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因病致贫界定方法的可操作性。
-
社区医院中药饮片资源调查分析
目的 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调查分析社区医院现有中药饮片的资源情况。方法 根据中药饮片基原分类结合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整理,掌握本社区医院中药饮片种类的分布情况。结果 我院有441种中药饮片,植物类有390种,占88.4%;动物类31种,占7.1%;矿物类20种,占4.5%。结论 中药饮片形式多样,来源复杂,建议各基层机构应从原产地或正规渠道入药,并及时整理中药饮片的保存及鉴别信息,加强质量管理。
-
医疗联合体模式下省级三级医院托管县级医院实践
文章通过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长丰县人民医院的托管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政策及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总结托管模式对于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理论及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