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碳”目标下推进高耗能行业绿色发展的思考
“双碳”目标下,我国高耗能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成为制约高耗能行业绿色转型的瓶颈。本文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推进高耗能行业绿色发展的重点是调整优化结构向低能耗高价值转型、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数字赋能绿色制造、打造跨行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源头替代优化用能结构。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完善绿色低碳的相关标准,持续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绿色制造的相关培训。
-
巴西电力投资的优势和挑战
巴西是拉美地区第一大经济体,其电力生产和消费规模均位居区域第一,同时巴西也是全球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十年来,中国企业在巴西电力投资增长迅速,已成为巴西电力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巴西也成为中国在海外电力资产最大的国家。巴西电力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在于其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可预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需求,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持续的政策支持,以及电力国有资产私有化和海上风电开发的商业机会等。未来中国在巴西电力市场的投资热度将会持续,鉴于巴西仍面临着内外部政治、经济等不稳定因素,投资者应关注其政治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汇率、税收以及环评等风险。在进入市场的同时应积累资源,积极跟踪巴西绿色复苏的具体政策和国有电力企业的私有化机会,提前布局,通过专业机构对巴西的法律法规、税务体系、劳工政策以及环保要求进行研判和评估,建立风险识别和缓释机制,积极防范投资风险,避免在项目推进中“踩坑”。
-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研究
能源技术进步是能源低碳转型、“双碳”目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应根据城市碳排放构成、能源结构现状和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重点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力争实现无化石能源。在能源供给端,遵循“多能并跑,有序侧重”原则,加强光伏、风电、氢能、燃料电池、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关键技术攻关;在能源消费端,搭建能源系统集成化应用平台,提升能源跨部门间传输、利用效率。针对难脱碳行业,攻关碳捕获封存技术,全力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
电解水制绿氢产业发展初探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外制绿氢技术呈“多点开花”态势,国内则积极推进绿氢项目建设,全球最大绿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落户中国石化,整个光伏项目占地达到了9500多亩,预计年底投产后,其绿氢替代产业规模可达千亿级;11月23日,中国石化首个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在中原油田顺利实现中交,该项目运用质子膜电解水制氢工艺(PEM),投产后将日产高纯度绿氢1.12吨,预计年利用可再生电力电量252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000余吨,有效助力我国绿氢事业发展。
-
2023年能源和资源行业五大趋势
2023年有许多趋势需要密切关注,分析公司Wood Mackenzie列出了能源和自然资源行业最重要的五大趋势。
-
我国农村能源转型的成就、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生活用能和生产用能,长期以来以散煤燃烧为主要的能源获取方式,一些地区辅之以秸秆、薪柴、沼气等生物质能源为补充。这种能源结构一方面影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当前,正处在十分重要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衔接期,在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之下,进一步强化农村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短缺问题,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而且有利于优化农村环境,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
能源企业战略转型须统筹考虑四大因素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推进新能源发展”的要求,传统能源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实现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战略转型是个系统工程,企业既要明确战略转型的方向,又要细化转型的路径,还要确立转型的阶段性目标并做好相关资源配置。
-
新型电力系统助力钢铁行业碳减排潜力分析
“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助力用能侧碳减排。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随着新能源占比的逐步提升,电力领域减排潜力巨大。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充分挖掘电力用户碳减排潜力的重要抓手:一是以电力直接消费替代一次能源消费从而减少碳排放,二是逐步下降的度电碳含量将进一步降低电力消费的碳排放。
-
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能源产业在新发展阶段也面临新的要求。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将推动能源产业发生系统性变革,现有的产业格局、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
我国关闭煤矿潜在资源分析及二次利用前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加速了我国煤矿落后产能的退出,但同时关闭煤矿的合理再利用提上日程。为探讨关闭煤矿潜在的可利用资源及其利用前景,基于关闭煤矿彻底废弃的负面效应分析,对其潜在资源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各种资源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其在二次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我国关闭煤矿潜在资源主要包括剩余煤炭、矿井水、煤层气、地下空间以及生态开发与工业旅游资源;厘清剩余煤炭资源赋存特征、提高关闭煤矿信息化程度、构建关闭煤矿剩余资源评价体系以及建立健全关闭煤矿综合开发利用政策对关闭煤矿资源二次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我国工业能源效率提升的阻碍及其对策探究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学者、机构等对能源效率的定义研究,其中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能源效率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目前我国在能源效率提升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能源技术障碍待突破、科技投入少;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高;能源消费结构落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等。对此,文章提出了对策建议:大力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开发清洁能源等。
-
“双碳”目标下煤电供应链采用清洁煤技术的相关思考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丰富了社会经济结构,但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导致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后果。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求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能源类企业开展精细化管理。煤电供应链是我国的支柱性供能来源,我国严格控制其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并鼓励其使用清洁类能源。论文以煤电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双碳”目标下能源消费的特征,分析了我国传统煤电供应链发展的局限性,指出了清洁煤技术在煤电供应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清洁煤技术的应用策略。
-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火电行业低碳发展展望
以煤为主的火电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主体,同时也是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主体。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电仍将发挥能源电力安全“压舱石”和“顶梁柱”的作用。因此,火电行业低碳转型发展成为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严格落实减排任务的关键,火电发展稳则能源电力供应稳,火电转型稳则“双碳”目标实现稳。政策衔接、技术驱动、机制创新协同发力,解决好火电行业低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对夯实我国能源安全基石和保障“双碳”目标实现意义重大。本文从我国火电行业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分析火电行业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推动火电行业低碳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
-
我国能源转型与过渡能源的合理选择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转型和过渡能源的合理选择。应系统评估各类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条件,突出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低成本发展,统筹做好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纳和跨省区输送,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体系建设,出台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双碳”目标下储能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现有的能源体系产生了一定影响,要求现有传统能源体系向清洁、低碳方向进行转型与升级。储能技术是能源体系转型的重要支撑,能够进一步规避间歇性能源对电网的冲击,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与安全性,提升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因此储能技术发展至关重要。结合当前能源发展要求与方向,深入探讨了“双碳”目标下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了储能技术在电网运行中的应用场景,从而推进电力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确保能源体系转型下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