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波改性花生蛋白标签胶的研究
以花生蛋白为原料,研究了微波改性作用对其作为啤酒瓶标签胶粘剂性能的影响.以花生蛋白与水质量配比、改性温度、改性时间以及微波功率为影响因素,以黏度、粘结强度和抗水性为评价指标,利用正交实验确定出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为:改性时间50 min,改性温度80℃,微波功率600W,蛋白与水质量配比1∶4.
-
芝麻油掺菜籽油鉴别方法的研究
以5种不同芥酸含量的菜籽油与4种芝麻油所配制的120个掺伪油样为原料,分别采用全样脂肪酸组成分析法、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法和甘三酯组成分析法对芝麻油中掺菜籽油的鉴别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全样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法中,当分别以花生一烯酸和亚麻酸含量为标准判断检出限时,检出限最低,分别为5%和4%;甘三酯组成分析法中,以β-LOL和β-PLL含量之和为判断标准检出限为21%.综合这3种方法认为:全样脂肪酸组成分析法是芝麻油掺菜籽油的最好鉴别方法,其余2种方法只是对上述方法的一种验证与补充,一般不优先采用.
-
不同品种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对132种油茶籽含油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GC分析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大部分集中在30%~60%之间,平均含油率为38.39%;含油率最高,为57.96%,最低仅为0.60%.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是由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4种脂肪酸组成;油酸含量在70.33%~86.21%,均值为78.24%;亚油酸含量在3.25%~17.18%,均值为9.50%;软脂酸含量在7.03% ~ 13.85%,均值为9.63%;硬脂酸含量在1.35%~5.49%,均值为2.61%.
-
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产生
对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式及不同来源的油茶籽原油中苯并(a)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油茶籽在焙炒前进行粗约粉碎时,由于油茶籽壳很薄、很脆、水分低、不含油,很容易形成小碎片;而油茶籽仁含油量高,有一定的韧性,粉碎时不容易破碎,形成的颗粒较大.在焙炒过程中焙炒程度 以较大颗粒为标准,从而导致小粒榨料烧焦和炭化,生成苯并(a)芘残留在榨料中.这些榨料进入榨机后又由于压力瞬间升高,榨料之间发生强力摩擦并同时产生热量,在这种高温、高压下榨料中的苯并(a)芘会继续升高,同时部分随油茶籽油流出,而另一部分残留在油茶籽饼中.
-
近临界水中废油脂无催化水解研究
研究了在无外加催化剂的情况下,厨房排油烟机回收盒中的废油脂在近临界水中的水解,考察了搅拌速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和水油比对水解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水解条件:反应温度230℃,反应压力4.0 MPa,反应时间5.5h,水油比3∶1.在此条件下,废油脂水解率达97%以上.
-
皂化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残留
建立了一种先皂化油茶籽油,经萃取和净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采用2 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皂化,石油醚萃取,中性氧化铝净化柱净化后,再在下述条件下测定:多环芳烃(PAH)C18柱,流动相为体积比95∶5的乙腈-0.5%磷酸水溶液,流速1.0 mL/min,荧光激发波长384 nm,发射波长406 nm,柱温30℃.在2.00 ~ 20.0 μg/kg的添加水平,加标回收率在93.0%~1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59%~9.57%,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2 μg/kg.该方法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提取完全,操作简单,重现性好,检测灵敏度高,对阳性样品判断更有优势.
-
花生油生物精炼法去除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目前已经筛选出能够固态发酵花生粕降解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微生物菌株,因此可以利用发酵液提取粗酶来降解花生油中的AFB1,并将这种酶反应引入到花生油的精炼工艺中.通过对比精炼工艺,将酶法脱胶(采用磷脂酶A1)与去毒反应相结合.对脱胶去毒过程中反应温度、NaOH添加量、去毒粗酶添加量、磷脂酶A1添加量、反应时间等进行单因素实验,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脱胶去毒实验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h,NaOH添加量0.025%,磷脂酶A1添加量600 mg/kg.以添加AFB1为100 μg/kg的花生毛油为实验对象,取样10 g,在去毒粗酶添加量100 μL及优化条件下,AFB1去除率高达81%,去毒反应后花生油的脱胶效果也达到精炼要求(磷含量降至13 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