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报告题录
采矿业(2014年第5期)
(报告加工时间:2014-07-01 -- 2014-07-31)

境内分析报告

  • 国内外尾矿坝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通过搜集已有尾矿坝事故资料,分析了国内外尾矿坝事故与坝高、筑坝工艺及致灾因素的关系.对147起尾矿坝事故的分析研究表明,引起尾矿坝事故的主要因素为降雨,其次为地震、管理等;对国内的42起尾矿坝溃坝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表明,引起尾矿坝溃坝事故的主要因素为坝体稳定性不足、违规建设、不寻常降雨等.
  • 南北地区不同金矿床稀土元素特征差异分析
    为了解中国南北地区不同金矿床成矿特点方面的差异,利用稀土元素的示踪性,对南北地区不同金矿床的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金矿矿石中稀土元素的总量差异较显著,最高为江西金山金矿,稀土总量为166.39×10-6,最低为黑龙江乌拉嘎金矿,稀土总量为3.47×10-6,由此推断不同地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的深度不同;大部分金矿床显示轻稀土元素较明显富集,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稀土配分曲线向右倾斜,但河南杨砦峪金矿与黑龙江乌拉嘎金矿的稀土配分曲线形态较为平缓,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低;黑龙江乌拉嘎金矿、辽宁白云金矿具有铕正异常,其余金矿床为铕负异常,这可能是因为不同金矿床成矿环境是不一样的.
  • 首钢矿山数字采矿建设及思考
    对首钢矿业采矿主体工艺流程数字化建设、实施进程及发展进行了介绍分析,包括数字采矿建设、采矿技术、采矿设备、自动化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等;对下一步数字采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最终的目标是实现自动化采矿.

中文技术报告

  • 基于贡献率模型与GIS的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沐川县为例
    以沐川县滑坡灾害风险性评价为例,选取沐川县地层岩性、高程、地形起伏度、坡向因子、剖面曲率、平面曲率6个因子作为危险性评价因子,人口密度、林地密度、耕地密度、滑坡灾害密度4个指标作为易损性评价因子,利用贡献率模型求出区域滑坡灾害的易损性与危险性,在GIS中对2因子进行叠加运算得到区域滑坡的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沐川县极高风险区主要出现在海云乡内,较高风险性区主要出现在武圣乡境内,高风险性区分布在黄丹镇、箭板镇、建和乡以及永福镇.
  • 尾矿坝地震破坏机制探讨
    通过对尾矿坝潜在滑动体的受力分析,考虑饱和尾矿动孔隙水压力和填筑期对坝体稳定性的影响,推导了尾矿坝地震时和地震停止时安全系数的计算式,探讨了动孔隙水压力对坝体地震时工作状态的影响.分析表明,地震作用下坝体工作状态主要受控于尾矿强度的降低和坝体惯性效应2方面;屈服地震系数显著地受到动孔隙水压力累积的影响,即随着振次的增加,坝体屈服地震系数越来越小.引入一个临界内摩擦角值来区分尾矿坝的最终破坏模式,即流动型破坏和滑动型破坏,并分别对2种模式的破坏机制及破坏过程进行了探讨.
  • 陕西某黏土型钒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采用化学分析、显微镜分析和MLA矿物自动检测技术等手段对陕西某黏土型钒矿石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重点查明该矿石的物质组成、钒的赋存形式、主要含钒矿物的嵌布状态和粒度特性,目的是为该矿石中钒的选矿预富集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V2O5含量较低,为0.85%,并主要以类质同像形式分布在云母类矿物(绢云母、黑云母、绿泥石)和少量褐铁矿中;通过分选云母类矿物和褐铁矿回收钒时,理论回收率为88.25%,但云母类矿物片理间夹杂微细石英,较难充分单体解离.
  • 高含水矿山井下废石破碎泵送胶结充填技术研究
    针对湖南宝山矿砂页岩复杂破碎难采矿体的开采难题,建立井下废石破碎系统和移动式泵送充填系统,将井下废石就地破碎,碎石加入水泥、黄泥和水,经混合搅拌后,由移动式泵送充填系统加压,管道输送至采场空区充填.研究表明该充填系统具有充填迅速、充填浓度高、费用低、管路短且铺设简单、不受充填倍线影响等优点.
  • 罗河铁矿开采由崩落法改为充填法的效益分析
    马钢罗河铁矿一期开采设计由崩落法改为充填法.分析了改为充填法的必要性,并对2种采矿方法的矿石生产成本、对环境影响程度等5个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比较,得出由崩落法改为充填法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值得推广.
  • 露天开采中深孔爆破与地下采空区处理一体化实践
    三道庄钨钼露天矿经过多年地下开采,现已形成大量采空区,这些空区分布广泛,形态复杂,已成为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安全隐患.通过了解矿区地下空区基本情况,在分析1 330 m台阶北部爆破区域地质概况的基础上,对爆破区域打探测钻孔掌握空区分布特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正常台阶中深孔采矿爆破作业的同时同步对爆区内的空区进行处理,将采矿爆破作业和空区处理一体化,爆破网络采用逐孔微差起爆方法,爆破效果良好.在台阶正常生产爆破的同时,排除了空区的安全隐患,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 南芬露天矿高陡边坡变形监测及破坏特征研究
    利用TCA系列自动全站仪对南芬露天铁矿在采场下盘形成的高差约492 m的高陡边坡的变形进行监测.经过3 a的连续监测,取得了大量监测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发现当地表位移监测曲线进入“加速突变阶段”时,地表会产生显著变形,且累计变形量超过200 mm,峰值变形量达到650 mm.监测实践表明,该监测技术可靠性强、监测精度高、操作简便,值得在高陡边坡变形监测领域中推广.

如果没有您需要的报告,您可以到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http://hybg.hbsts.org.cn )查找或定制

如果您在使用中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反馈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