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报告题录
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2014年第3期)
(报告加工时间:2014-04-01 -- 2014-04-30)

境内分析报告

  • 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调查
    食用油脂中的脂肪酸氯丙醇酯(简称氯丙酯)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新的食品污染物,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酯的污染情况.在全国多个大型连锁超市采集大豆油、茶籽油、花生油等11种共143份食用植物油.样品经碱水解后,以硅藻土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法净化,样液经衍生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以稳定性同位素内标法对3-氯-1,2-丙二醇酯(3-MCPD酯)和2-氯-1,3-丙二醇酯(2-MCPD酯)进行定量.调查发现,11类食用植物油中3-MCPD酯和2-MCPD酯的检出率分别为74.8%和49.7%,含量分别在0.064(最低检出限,LOD)~5.96 mg/kg和0.072 (LOD) ~ 3.43 mg/kg(分别以游离形式的3-MCPD和2-MCPD计)之间;茶籽油和芝麻油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其3-MCPD酯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63、0.60 mg/kg.样品中2-MCPD酯与3-MCPD酯的含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899.
  • 我国油菜籽产业链的现状和思考
    介绍了我国油菜籽种植、流通、加工技术,对油菜籽种植和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进行了讨论.我国油菜籽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总产量下降,沿江地区油菜籽亩产量增加.在沿海非油菜籽产区,国家许可进口油菜籽以补充我国油菜籽的不足.我国油菜籽产业链的出路在于政府政策扶植、优选油菜籽品种、提高亩产量、机械化耕种、加工集团化运行、期货和现货运作、提高油菜籽加工的附加值,实现农户和企业双盈利.
  • 中国市场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现状调研
    比较了中国市售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TFA)含量调研数据,包括家用烹调油、餐饮用油和常见含油食品产品.从市场购买样品,然后测定TFA含量并进行分析和比较.对133个品牌的581个家用烹调油样品进行了测定,包括调和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橄榄油、花生油、芝麻油、茶籽油等15个油种.结果发现87.52%的烹调油样品中TFA质量分数在2%以下.收集并测定了5个油种74个样品的餐饮用油,结果表明各油种的TFA质量分数为0.45%~ 1.68%,可见调查范围内餐饮用油的TFA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而对蛋糕、面包、饼干、炸薯条、冰激凌、巧克力、爆米花、方便面、植脂末、植物奶油等各类常见含油食品共计9大类76个主要品牌的257个样品进行分析的结果则表明,其TFA含量与2005~2010年公开发表的市场调研数据相比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蛋糕面包派、饼干两类产品的TFA质量分数高于1%(油基),其他产品中TFA的质量分数较低.对各类主要产品间TFA含量和种类的差异原因也进行了深入分析.
  • 中国油脂油料市场回顾与展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大众粮油消费结构的升级,2012年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油料作物产量下降导致油脂油料进口量大幅增加,油脂价格整体呈现冲高回落态势.2013年,预计油脂需求持续增加,进口量将保持较高水平,全球油脂油料产量大幅增加,主要品种进口成本或将下滑,有利于国内市场平稳运行.

中文技术报告

  • 椰子油脂肪酸季戊四醇酯的制备
    以椰子油脂肪酸(CFA)和季戊四醇(PE)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甲苯为带水剂,通过回流分水酯化法合成椰子油脂肪酸季戊四醇酯.获得优化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用量3%(以反应物质量为基准),酸醇物质的量比4.4∶1,带水剂甲苯用量40%(以反应物质量为基准),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3h.在此优化条件下,酯化率为97.2%.产物结构经FT-IR光谱证实为椰子油脂肪酸季戊四醇酯(四酯),产物的酸值(KOH)为0.62 mg/g,皂化值(KOH)为254.9 mg/g,可作为生产绿色酯类润滑油的基础油.
  • 鱼汁豆粕混合物限定混菌固态发酵工艺的研究
    研究限定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固态发酵鱼汁和豆粕的混合物,转化饲料多肽.以可溶性多肽含量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I)的降解率为检测指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5℃,接种量8%,豆粕与鱼汁浓缩液(粗蛋白含量20%)质量体积比(g/mL) 1∶1,发酵时间60 h.对最佳发酵条件下的产物品质进行检测,其中可溶性多肽含量达到23.54%,TI降解率为93.4%,益生菌数量达8.7×109 CFU/g.通过对比发酵原料和产物,结果表明鱼汁和豆粕混合物经混合菌发酵后,其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 南极磷虾油关键质量指标检测及对比分析
    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或方法对南极磷虾油关键质量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磷脂与虾青素含量的测定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南极磷虾油中磷脂含量较为真实可靠,为315.0~528.3 mg/g;HPLC法测定虾青素含量较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更为准确;南极磷虾油中EPA含量在11.90% ~ 28.13%之间,DHA含量在6.91%~13.70%之间,过氧化值为2.32 ~ 5.40 mmol/kg,碘值(Ⅰ)为120.79~156.84 g/100 g,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规定.
  • 油茶果采后处理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研究了烘干、堆沤、阴干、晒干4种不同的油茶果采后处理方式对油荼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茶果采后直接晒干处理所得油茶籽含油率高,油茶籽油品质最好,烘干处理次之,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优于其他2种处理方式(P<0.01),二者油茶籽含油率分别为43.88%和43.67%,油茶籽油中的油酸含量分别为83.54%和83.42%,α-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含量均较高,而传统的堆沤处理效果最差.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油茶果采后应及时晒干,若遇天气不好时,应采用烘干处理.

综合分析报告

  • 蓖麻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蓖麻毒蛋白是从蓖麻籽中提取的一种强毒性毒素,其在医药、农业及军事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抗癌药物研究的热点.主要对蓖麻毒蛋白的理化性质、致毒机理、提取纯化工艺及其在医药、生物农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蓖麻毒蛋白提取过程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由于蓖麻籽本身毒蛋白含量不高,油脂含量较高,对其进行毒蛋白的提取最终收率不高,影响蓖麻毒蛋白在医药、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对其基因进行改造,定向选育毒蛋白含量较高的蓖麻品种,促进蓖麻毒蛋白在生物农药和医药方面的应用.
  • 植物油中提取角鲨烯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深海鲨鱼的过度捕捞,以及环境的破坏对深海鱼类的污染,使得鲨鱼肝油越来越少.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从植物油中提取角鲨烯来替代从鲨鱼肝油中提取角鲨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介绍了角鲨烯的来源和分布,角鲨烯在不同植物油和脱臭馏出物中的含量,并对从植物油及其副产物中提取植物源角鲨烯的不同工艺进行了重点论述,对开展从植物油及其副产物中提取角鲨烯的进一步研究和拓展其工业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 食用油中塑化剂的污染途径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塑化剂主要是指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AEs),其广泛应用于工业各个领域.研究表明,PAEs的急毒性作用虽不明显,但可引起肝、肾、肺及心脏、生殖等多组织系统的中毒,其中以雄性生殖系统损害最为明显.因此,美国、日本、中国先后将PAEs列入优先控制污染物的黑名单.为了对PAEs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塑化剂的理化性质、食用油中塑化剂污染途径及食用油中塑化剂检测方法的研究状况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塑化剂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 核桃多肽功能特性及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核桃蛋白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其酶解产物核桃生物活性多肽是目前研究的趋势.介绍了核桃多肽的抗氧化性、抑菌性、理化性质等功能特性,以及酶解工艺及辅助酶解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展望了其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核桃多肽作为一种新型的核桃深加工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及市场潜力.

如果没有您需要的报告,您可以到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http://hybg.hbsts.org.cn )查找或定制

如果您在使用中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反馈给我们。